文章来源:未知 时间:2017-12-11
从阳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昨晚,作为学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我与同事们一同观看了话剧《此心光明》,从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更加清晰了对王阳明的了解,再次加深对阳明文化的认识。看完之后有三个层面上的感受,摘录如下:
    一、加深了对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的认识。阳明心学应该归为主观唯心主义,区别于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强调的是“本心”,突出的是人的主动性。观看过程中,尤其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28个字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四句话,体现了王阳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即世界或人的本心本无善恶,后来之所以有了善恶之分,是因为有了人的思想和意念的活动。能正确的区分善恶是做到了有良知,能够从善去恶才能实现格物。而“知行合一”无疑阳明心学核心思想中的精髓,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状态。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做到“知”便是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行”则是切实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关要求。知与行的统一,便是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二、从王阳明身上学习他的精神,促进个人的成长。一是做人要有道德自觉。王阳明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拥戴,除了他的功绩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为人正直,即有“良知”。如同现在,不能为了私利而不顾大局,不能让功利主义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我觉得在我们学校的大德乃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需要牢记的“初心”;二是做人要能走顺境,更要能走逆境。王阳明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但面对逆境,尽管有抱怨和悲愤,却能很快的调整过来,以坚忍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龙场悟道。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常态,如何面对,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是攻坚克难还是避而远之,王阳明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三是做人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坚持自主思考、判断。王阳明心学的创立,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对诸子学说的学习、践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验证、批判、思考和最后判断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不迷信所谓权威,坚持实践出真知,保持自己对工作的清醒判断和思考,以不断创新的精神来推进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关于学校教育事业的思考。一是办学的过程就是经营人心、管理人心并最终赢得人心的过程。王阳明认为“人心即天理”,学校教育事业的前行,定离不开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齐心合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大家都认同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来凝聚力量,用大家都认可的规则和政策来保持同心同向努力,用大家共同分享的成果来最后惠及全体;二是价值观的实践必须贯穿办学整个过程。要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乃至于各类的建设、装修、环境布置等等大小事情当中,把学校“学生发展为本”、“知行合一、随才成就”等价值取向融入其中,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带有意义。而且要广而告之,久而久之便能渐渐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当中。尤其是浸入教职工的精神内核,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部分;三是我们学校将阳明文化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四大文化之一,阳明文化已经全方位融入到了学校的文化理念层面。有人说,21世纪是阳明的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随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将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学校应抓住这个机遇,继续深挖阳明文化对于学校办学和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价值、良知、知行等方面入手,打造学校特色、形成学生特质。
 
 
吴  勇

2017年11月19日